1175794319.jpg


6年前,馬雨沛在32歲時罹患乳癌。
歷經7次手術、化學治療、荷爾蒙治療,經歷傷口感染、狂吐、落髮,以及停經、熱潮紅、夜間冒汗等更年期症狀的滋味。 病後6年,馬雨沛成功擊退癌症,現身說法幫助病友,更實現了多年來想當媽媽的夢想。

康健雜誌77期
文.張曉卉

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妻子林淑如日前因乳癌轉移在54歲病逝,令人慨嘆,縱使台灣首富也難買愛妻健康身體。

但無需太過悲情,得了癌症還是可以把握當下,盡量無憾。林淑如在生前最後一個月,仍和家人共遊花蓮,坐在高爾夫球車上,欣賞郭台銘騎馬的英姿,享受天倫之樂。

更有病友活得意志昂揚,笑傲江湖。癌症希望協會副理事長馬雨沛,不但掙脫癌病魔爪,證明罹癌不必深陷幽谷,甚至實現了多年來想當媽媽的夢想,親自哺餵母乳。

她的例子激勵人心,也引人好奇。乳癌與荷爾蒙密切相關,懷孕會不會導致癌症復發,降低存活率?癌症治療後的體質,會不會影響胎兒?

「問題在於,你是否想冒這個險?」美國乳房外科權威蘇珊.樂芙醫師在《乳房聖經》拋回問題要當事人自己想清楚。

馬雨沛冒了這個險。「如果因為沒有懷孕,換取活到80歲,我一定會後悔,」她說。聽聽馬雨沛抗癌6年的歷程,或許可解開她甘冒可能復發的風險,勇敢生子的疑問。 坎坷多舛的抗癌之旅

1998年,馬雨沛暫別新聞主播台,前往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所深造,且計劃來年和男友在美麗校園古老教堂完成終身大事。

當時她沈浸於汲取新知的充實喜悅中,偶然在沐浴時摸到乳房有顆像鵪鶉蛋大小的腫塊。

「這是什麼?」馬雨沛想了3秒,「不知道。」走出浴室,看到經濟學課本,她就把這顆鵪鶉蛋忘個精光。

直到一個月後又陸續摸到這個腫塊。猶豫一星期,馬雨沛去找校醫,觸診並安排了乳房攝影、超音波檢查,才知道上天在她人生最發光發熱的階段,給了一個大NG。「我的腦子從沒出現過的字眼──癌,活生生地從醫生的手術刀上取出來。」

「這驚愕就像播報新聞時,原本排定下一則是新年音樂會,但SNG的即時畫面竟是音樂會現場發生爆炸!舞台倒塌、觀眾奔逃、死傷慘重……,」馬雨沛在她所寫的《與癌共舞》書中形容。

醫生懇切建議她儘快再次手術,廓清癌細胞,並做腋下淋巴結切片,確定有無擴散到淋巴腺;也安慰她,腫瘤中的癌細胞只有0.6公分,若狀況不壞,再次開刀後,接受5~8週的放射線治療就沒事了。

「我還能繼續唸書嗎?」她問。

「放療應該不會影響上課,」醫生回答。

「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,我未來是否能懷孕生產?」

極愛小孩,強烈希望自己有天能當媽媽的馬雨沛,「保護生育能力」成為她日後決定採行何種治療方式最關切的重點。

「應該沒有問題。所有治療結束,妳的身體休養好,就可以懷孕了。」

當時醫生肯定眼神透出的光芒,讓馬雨沛有勇氣面對第二次手術,滿心期待麻醉醒來從此雨過天晴。

沒想到等著她的,不是一條日光大道,而是坎坷多舛的抗癌之旅。因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腋下淋巴結,馬雨沛又進了手術房切除乳房並做乳房重建手術。

惡夢接踵而至。發生機率僅有1%的傷口感染,居然被她碰上,只好再動清創手術,也拿掉植入乳房的矽膠袋。加上後來再次由背部肌肉移植到胸前的乳房重建、重建後的修補手術,10個月內總共動刀7次,外科治療才算底定。

接著登場的化學治療帶來副作用,嘔吐、落髮、過敏發疹,並因為化療提早體驗了暫時的更年期徵兆:停經、熱潮紅、夜間冒汗、睡不安穩,心情也因生理改變陷落谷底。

但馬雨沛始終沒有棄械投降。記者出身的她,習慣用知識解決問題。拖著術後腫脹手臂去圖書館找資料;勤讀美國癌症協會病人手冊;蘇珊.樂芙醫師的《乳房聖經》;以及親友送來一箱箱的書籍。讓醫生驚訝她在傷口發炎疼痛時,還能思路清楚咄咄逼問感染原因。

做足功課也讓她學會看懂自己的腫瘤病理報告:癌細胞的分裂速度中等;13個腋下淋巴結取樣有1個遭到感染,表示癌症已從胸腺擴散到腋下,因此被分類為乳癌第二期。且癌細胞的雌激素受體(Estrogen receptor)陽性,代表她的雌激素荷爾蒙是與乳癌互相作用的;致癌基因 Her 2/neu也是陽性,表示癌症侵略性較強,甚至對化療反應較差。 「小沛,為了媽媽,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!」

支撐馬雨沛鬥志高昂、正面迎戰癌魔的力量,是她背後那張由親情、友情、愛情密密交織出來強韌的網。

馬雨沛排行老么,從發現乳癌,醫學院出身的大姊就和她一起越洋研究病情,超前治療進度幫她閱讀資料,經常講著講著,大姊就在電話那頭哽咽起來。在美國成家工作的二姊則挑起陪伴責任,護著妹妹就醫,多次在開刀房外餓肚子、忍內急不敢離開。大哥帶著大包大包的靈芝、白蔘、紅棗、銀耳督促么妹多吃。

父母原先被蒙在鼓裡,直到馬雨沛發現癌細胞擴散瞞不住時才告知。知道父母親著急慌亂得老淚縱橫,「我怎麼闖了這麼大禍?讓父母傷心至此,真是不孝。」為了轉移雙親的傷心,雨沛請父母幫助她對抗癌症。

媽媽飛到美國照顧她,陪著手術、住院、返診,燉補、打精力湯,勞累到嘴角發炎、口腔潰爛、拉肚子,「媽媽你想替我分攤痛苦,也不必把化療副作用學得這麼像啊!」馬雨沛苦笑。

軍人出身的父親,從不直接和女兒討論病情,卻讀完所有關於乳癌的書籍,並一一畫重點。有天翻著新聞記者冉亮寫的抗癌書上,某頁爸爸寫著:「孩子,為了媽媽,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!」看到這,馬雨沛哭得淚眼模糊。

當時在媒體任職的男友、現在的先生孫中傑則從未放開馬雨沛的手。馬雨沛曾因病情起伏要孫中傑放棄結婚,多次在越洋電話裡大吵,「我做化療頭髮掉光,怎麼結婚?」她質問。「那我就剃光頭陪你,做個光頭新郎,」孫中傑回答。馬雨沛治療結束返台,千禧年六月,抗癌兩年後,兩人牽手步上紅毯。 幾乎不用炒菜鍋

回台灣之後,定期回醫院追蹤,持續服用抗荷爾蒙藥物Tamoxifen。馬雨沛再度坐上主播台,也事先約定每天工作5小時,不播報晚上8點以後新聞,維持規律生活。

飲食部份,馬雨沛儘可能80%符合健康原則,剩下的20%,則容許在與同事親友共餐時偶爾放縱一下。如果品嚐一口蛋糕能帶來愉悅,或者陪父母吃點紅燒肉,何必掃興,她說。

健康原則包括多用天然素材,日食5~9份蔬菜水果,少用油脂(乳癌與高脂肪飲食相關)。自己下廚時以蒸、煮、滷的方式烹煮,比如將花椰菜隔水蒸熟沾梅子醬就很好吃,「我們家的炒菜鍋幾乎是吊著不用。」

她也不特別迷信單一食物(例如名人風行吃地瓜),而是多方攝取各種食物,均衡營養。但她會在要吃蛋白質食物時,儘量每次只選擇一種,比方吃雞肉,就不再吃魚或是豬肉,因為混吃太多肉類,或者大吃大喝,每種食物的消耗方式不同,身體會覺得疲累,而吃得清淡,身體會覺得輕鬆。馬雨沛建議,觀察一下自己排便狀況就會曉得吃得剛好或太過頭。 「你不怕孩子出生就沒了媽媽?」

至於她念茲在茲的懷孕願望,病中和病後她四處徵詢專家意見,但看法分歧。有醫師建議馬雨沛安份點,幹嘛冒險;也有醫師認為,既然追蹤結果正常,應尊重她的選擇。

愛護她的家人則輪番勸她打消生育念頭。母親幾次跳腳:「為什麼你要冒生命危險去懷孕?難道你不怕懷孕時癌症復發,孩子一出生就沒了媽媽?我會被你氣死!」還有病友遠從南非打一個多小時長途電話,苦勸馬雨沛別做傻事。

向來樂觀的馬雨沛,一邊用健康的生活形態,休養生息;一邊持續諮詢美國、台灣兩地醫生專家,尋找證據,為將來能夠懷孕做準備。她也有信心,萬一孩子真沒了媽媽,也有親人的愛會護他長大。

孫中傑始終支持馬雨沛的決定。因為天天生活在一起,他很清楚馬雨沛狀況很好,早不把她當病人看,只在必要時提醒馬雨沛要休息,別玩過頭。

直到安然度過癌症5年存活期,醫學研究報告證實懷孕與否,對乳癌病患的存活率沒有影響:專家也告訴她,沒有報告說乳癌治療後的母體會產下異常胎兒,於是她付諸行動。

不久就傳出好消息,卻很快流產了。「美夢成真輕飄飄的感覺一下子就沒了,」她笑笑說,決定辭去工作,輕鬆和先生遊山玩水,全心準備懷孕。還好,再次懷孕過程正常,在今年一月實現了當媽媽的願望,「足足有3700公克重呢!」抱著寶貝兒子,一家人洋溢著幸福滿足。 「你可以用單邊乳房餵飽孩子」

抗癌路上,馬雨沛也感受到我們社會仍保有良善熱情的特質。有次產檢時碰到一位護士,不認得馬雨沛是公眾人物,查詢她餵母乳的意願,繼而問起過去病史,知道她得過乳癌,愣住了。

等到馬雨沛生產後第二天,這位年輕護士突然跑進來,熱切認真地告訴雨沛:「我問過新生兒科醫生和護理長了,他們說生雙胞胎的媽媽可以餵得飽兩個baby,你一定也可以用單邊乳房餵飽你的孩子。」

雨沛擔心受怕的雙親,仍舊坐立不安。怕月子餐不夠營養;看到她產後第二天還沒有乳汁餵孫兒,緊張得拉親友力勸雨沛餵牛奶,直到小孫子滿月才真的放心。

有天,爸爸在電話裡對馬雨沛:「小沛,你應該謝天。老天讓你身體好了,還生了健康的小孩,」提到父親的愛,堅強爽朗的馬雨沛眼睛盈滿淚水。

也因為在美就醫治療經驗,馬雨沛親身體驗健全的社會機制對癌友康復的影響很大,決定加入癌症希望協會,結合醫護、社工、病友,舉辦音樂會、健康講座,在醫院設立諮詢站,並和美國最大的癌症組織「美國癌症協會」合作,出版一系列癌症相關手冊。

馬雨沛很感慨台灣還有很多人對癌症認知淺薄且有歧視。比方罹癌當時有報導預測她將因失去乳房,戀情不會有好結局,不知道其實乳癌重建整形手術已可做到真假難分;且現今醫療進步已經提高癌症存活率,改善預後生活,不需把癌症當成絕症、或不可談的禁忌。

有些朋友關心馬雨沛,卻總先從旁人打聽,可傳著傳著總出現烏龍。回南部探親,變成「身體不好到南部休養」,或者電話裡語氣擔心且欲言又止,「何必呢,想知道就直接問吧,」馬雨沛會告訴對方:「謝謝你的關心,我現在很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秤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